
高考结束,分数卡在本科线上下的同学正面临“复读风险高、普通本科竞争力弱”的两难;而直申港校的传统路径中,90%以上院校将高考分数超一本线40分、英语单科110分设为硬性门槛聚宝盆,让“低分但有潜力”的学生望而却步。
在此背景下,香港都会大学1+4定向班跳出“唯分数”框架,以“能力培养为核心、多元评价为支撑”的升 学模式,为考生开辟了一条“不拼高考分,只看真能力”的新赛道,重新定义升 学价值标准。
一、“唯分数论”困局:高分≠高能,低分生潜力被忽视
长期以来,高考分数成为升 学的“唯 一通 行 证”,却难以全 面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、适应力与发展潜力。不少分数不高的学生,虽在逻辑思维、实践操作或跨文化沟通上具备优势聚宝盆,却因“分数门槛”被优 质教育资源拒之门外。
更突出的矛盾在于,传统升 学路径下,学生为追求高分陷入“应试刷题”,缺乏学术写作、小组协作等大学必 备能力。这种“高分低能”现象,让学生即便升 学,也面临后续发展的“能力断层”。
展开剩余69%二、香港都会大学1+4定向班“能力培养”破 局:三大维度重构升 学评价体系
香港都会大学1+4定向班以“内地预科+香港本科”的培养模式聚宝盆,将“能力考察”贯穿升 学全流程,从根本上打破“唯分数”枷锁:
1.校测替代高考:考察潜力而非分数,解锁能力评价新方式
香港都会大学1+4定向班摒弃“提交高考成绩”的硬性要求,通过校测考试即锁定“预科+本科”双录取资格。校测侧重考察学生基础能力与学习潜力,避免“一考定终身”的局限,为成绩不理想但有潜力的学生打开通道。
2.内地预科“能力缓冲”:一年培养,补齐大学核心能力短板
学生首年在内地教学中 心就读的预科课程,并非简单的“过渡课”,而是针对性的“能力培养课”。课程设置聚焦三大核心能力:英语强化、学科基础培训、校长班和升 学实践,让学生提前具备本科学习与生活的核心能力,避免“升 学后能力断层”。
3.本科“能力赋能”:学历+能力双保障,衔接未来就业
完成预科学习后,学生升入香港都会大学本科阶段。作为香港公立院校,港都会依托地域与资源优势,为学生提供“专 业能力+实践能力”双提升渠道:比如,护理学专 业依托QS世界第37位的学科实力,开设“医院实操课程”,学生可进入香港仁安医院、养和医院实习;商科专 业与高盛、汇丰等金融机构合作,设置“实习+课程”融 合模块,学生需完成实习项目报告才能获得学分。
值得关注的是,这种“能力培养”模式直接转化为就业优势——2024年港都会毕业生平均起薪2.8万港元/月,留港就业率78%,其中定向班学生因提前具备“学术适应力+实践能力”,入职后3个月内岗位适配率达92%,远超行业平均水平。
在“高考唯分数论”仍占主 导的当下聚宝盆,香港都会大学1+4定向班以“能力培养”为核心的升 学模式,不仅为低分生打开了优 质教育的大门,更重 塑了升 学评价的价值逻辑——它证明,升 学不该是“分数的独木桥”,而应是“能力的竞技场”。这条新赛道,正让越来越多“分数不突出,但能力有亮点”的学生,实现从“升 学突围”到“就业领 跑”的双重逆袭。
发布于:山东省龙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